認識糖尿病 |
![]() |
認識糖尿病 根據衛生署2009年最新出爐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研究顯示,糖尿病盛行率已達9.2%,表示幾乎每10個台灣人就有1人罹病,其中尤以65歲以上男性最為嚴重,已增高至28.2%,幾乎每4個65歲以上男性,便有1人罹患糖尿病。而2008年台灣地區十大死因資料,糖尿病排名第五!然而糖尿病的可怕即在於多數人在疾病早期並無特殊症狀,因而忽略甚至根本沒注意自己已罹病,待身體出現症狀後,常已合併其他併發症,所以為了防範此可怕的疾病,我們必須更進一步了解這個對於國人健康的嚴重威脅性疾病!
何謂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種新陳代謝失調之病症,主要特徵是胰島素(insulin)之分泌或作用發生障礙,使人體對葡萄糖之利用能力降低,引起醣類代謝不正常,同時也使脂肪、蛋白質之代謝失調,而引發一些症狀與併發症。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專家委員會於1997年7月對糖尿病所做的定義及相關說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由於胰島素(Insulin)分泌或作用的缺陷,引起高血糖(hyperglycemia),因而產生的一連串新陳代謝疾病,其主要的臨床症狀為多尿、易渴、多吃,體重減輕,視力模糊和易感染等。
糖尿病的類型:
#主因是遺傳、自體免疫疾病或病毒感染,使胰臟的蘭氏小島(Island of Langerhans)受損,β細胞缺乏而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 #年齡層多在40歲以下(大部分<20歲) # 約佔所有糖尿病患的 5~10% #需每天注射胰島素,並配合適當的飲食與運動以維持血糖控制 #易產生急性發作且很容易產生酮血症(ketosis)。
#這類病人有80%是肥胖(Obesity)。其胰臟仍能製造胰島素,但人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性(Insulin resistance),使胰島素無法和肝臟、肌肉、脂肪細胞的受器結合而發揮胰島素作用 #年齡層多在40歲以上,發病機轉主要與遺傳基因有關 #約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95% #誘發原因:年老、肥胖、懷孕、壓力、感染等 #其發病過程較緩慢,較少有明顯的三多(多吃、多喝、多尿)症狀,也較不容易有酮血症。罹病初期通常不需要注射胰島素,可由飲食調整/及降血糖口服藥來控制血糖
l 續發型糖尿病 #即次發性糖尿病。包括特定基因突變造成的糖尿病,已及其他因胰臟疾病、內分泌疾病、藥物或化學物質、感染等造成的糖尿病 #約占所有糖尿病患的1~2%
#妊娠期間顯現或初次發現的糖尿病,發生率占懷孕婦女的2~3% #多發生於懷孕中後期,通常於懷孕24~28週時應執行篩檢 #主因源於妊娠期間孕婦體重增速太多,體內發生複雜的新陳代謝及內分泌變化,造成荷爾蒙或代謝改變,以致血糖異常。有糖尿病家族病史或高齡、肥胖者為高危險群 #懷孕期間血糖若控制不佳,恐併發妊娠毒血症或造成生產困難,也易引起胎兒先天性畸形、死胎、羊水過多及早產、孕婦泌尿道感染等問題
#GDM大部分在生產後葡萄糖耐受量試驗即可回復正常。但為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患者,約有40%的GDM婦女之後成為Type2 DM。 糖尿病診斷:
根據1997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修正及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糖尿病的標準:
1. 當空腹8小時以上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大於等於126 mg/dl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二小時後血糖(2h PG )大於等於200 mg/dl 時,就可診斷為糖尿病 <<WHO建議成人75g葡萄糖,孕婦100g,兒童每公斤體重1.75g,總量<=75g用250ml水溶解,5分鐘內口服>> 3. CPG隨機血糖值(casual plasma glucose): 出現三多症狀(多吃、多喝、多尿)及任何時間之血糖值≧200 mg/dl
1. 如果FPG 介於100-125mg/dl,稱為空腹血糖異常(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 2. 而葡萄糖耐量試驗兩小時後血漿葡萄糖濃度介於140-199mg/dl 則稱為葡萄糖耐量異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
葡萄糖耐受不良或空腹血糖不良者一般在追蹤3-5年後,約有25%惡化成第2型糖尿病,50%維持為糖尿病前期,25%回復正常血糖。研究發現葡萄糖耐受不良或空腹血糖不良者,最終大約有70%的糖尿病前期者會演變成第2型糖尿病。年齡較大者、體重過重者或有其他危險因子者,惡化成第2糖尿病的機率較高。而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於2007年的新數據顯示,約有25.9%的20歲以上成年人有IFG(60歲以上的老人占了35.4%),因此估計約有至少五千七百萬美國人有「前糖尿病」症狀。由上述這些數據顯示,未來罹患糖尿病的人將會越來越多!
糖尿病併發症 (一.) 急性併發症: 1. 胰島素休克或低血糖症 #低血糖的保守定義:血糖值<70mg/dl # 因注射胰島素或接受口服降血糖藥之劑量過多造成低血糖 #會造成飢餓、呼吸短促、顫抖、暈眩、嘔吐、抽搐等症狀,嚴重會至休克而死亡 #發病時應立刻給予高糖飲料,如蜂蜜、柳橙汁或方糖,若吸收正常,幾分鐘後即可復原 #若病人注射之胰島素為長效型,則需在給予高糖飲料後,於1~2個小時後,再給予如麵包等吸收較慢之醣類
2. 糖尿病酮酸血症(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 #發生時血糖約在300~800 mg/dL # 容易發生於第一型糖尿病病患 #主要因胰島素不足造成血糖上升,同時無法抑制脂肪水解,造成大量脂肪細胞中的三酸甘油脂被水解成游離脂肪酸,帶至肝臟代謝成酮酸
3. 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體性昏迷(Hyperglycemic hyperosmolar nonketotic coma,HHNK): #主要特點是血糖值>800 mg/dL,血液滲透壓>350mOsm/kg,所以嚴重時會有脫水現象 #容易發生於第二型糖尿病病患 #因患者血中仍有足量的胰島素可以抑制脂質的分解,故無酮酸反應
(二.) 慢性併發症: 1. 大血管病變 (Macrovascular) (1) 冠狀動脈疾病 (2) 腦血管疾病 (3) 周邊血管 (4) 血管壞疽 (5) 高血壓
2. 小血管病變 (Microvascular) (1) 眼球病變 (Ophthalmologic) 視網膜病變 (Retinopathy) 青光眼 (Glaucoma) 白內障 (Cataract) (2) 腎病變 (Nephropathy) (3) 腎衰竭 (Renal failure)
3. 神經病變 (Nuropathy) (1) 多神經病變 (Polyneuropathy) (2) 自律神經病變 (Autpnpmic Neuropathy) ex:胃麻痺 (Gastroparesis) (3) 感染 (Infection) (4) 骨質病變 (Osteopenia) (5) 胰臟內外分泌不足
糖尿病雖居國人十大死因中的第五位,但直接死於血糖過高或過低者並不多,大部分都死於其併發症,尤其是糖尿病的大血管併發症。因此,血糖控制雖非常重要,但更需注意的是糖尿病伴隨而來的各種心臟血管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血液凝固異常,甚而導致身體大小血管病變,其造成的併發症多不容易回復正常,例如若糖尿病控制不佳而造成腎變病,表示腎功能已經衰竭,所以後續的血糖控制只能延緩腎功能下降的速度,而無法使之回復正常,因此糖尿病併發症所衍生之嚴重性可不容忽視!
糖尿病控制需要飲食控制、規律運動、保持理想體重,再根據醫生處方之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來配合控制血糖,然而若是血糖控制的不佳,藥物量也可能隨之的增加,藥物伴隨的副作用及肝腎負擔也會增加!因此建議糖尿病患者,平日的飲食就應注意,減少糖分及熱量的攝取,或者可補充些保健食品來做為輔助,協同幫助糖尿病病患血糖的控制!
資料來源:營養師 Elsie
|